四川越西:她们让乡村旧貌换BB电子 BB电子的游戏新颜

  电子动态     |      2023-09-09 06:05

  在山水如画、彝风雅韵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有这样一群美丽的她。她们是女儿、妻子、母亲,更是富民增收,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推动者、参与者、践行者……她们用辛勤汗水让曾经深度贫困、生态脆弱的乡村旧貌换新颜,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巾帼智慧、担当和风采,成为助力乡村振兴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她力量”。

  “身边的亲朋好友曾经全都奋战在凉山脱贫攻坚一线,在乡村振兴的接续奋斗中,我不能缺席。”谈起担任瓦岩村的初心,沙马石古目光坚定而执着。她个子小小,一头短发,说起村里的大小事务,一本账清清爽爽、烂熟于心,很难把她与热爱诗歌的四川省作家协会身份联系起来。

  瓦岩村位于越西县西北部板桥镇,全村现有2个自然小组,常住人口为160户753人,是一个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纯彝族聚居村。

  初进瓦岩村,巍峨青山下,村舍井然,青砖白瓦,最让人惊喜的是隐藏于青山绿水间的“书香瓦岩学堂”。学堂里,墙上密密挂着四川省知名书画家捐赠的五十多幅作品,其中不乏越西风物和彝族文化的“定制款”,桌上摆的是笔墨纸砚,村里的孩童正在老师的指点下执笔练字,书香四溢,名不虚传。

四川越西:她们让乡村旧貌换BB电子 BB电子的游戏新颜(图1)

  “书香瓦岩学堂”只是沙马书记在瓦岩村办的实事之一。她还打出来更多实打实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组合拳”,是把心中最美的诗歌写在了乡村振兴的大地上。

  2021年7月,四川省作家协会选派沙马石古到瓦岩村任。驻村头一个月,沙马石古便紧锣密鼓走村入户,拟定5年帮扶规划和年度定点帮扶计划,制定瓦岩村“建一片产业、创一个品牌、辟一个景区、富一村百姓”的“四个一”目标。

四川越西:她们让乡村旧貌换BB电子 BB电子的游戏新颜(图2)

  驻村以来,她协调帮扶资金1589.94万元,完成帮扶项目38项,创新花椒园区改良升级、林下套种132亩万寿菊,开发苹果园区农文旅休闲农业项目等。

  今年5月,瓦岩村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项目竣工验收,该项目建设存栏500头肉牛,项目总用地面积13428.48㎡,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立足板桥镇辖区,辐射周边10个村,将带动周边农户每年创收40万元固定分红。她还主动协调争取83万余元开展10余次“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改善村民饮水条件,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瓦岩村党建展厅、岩薇新风超市、村级关爱室,升级村级文化活动室,宣传党的主张,发动、组织、教育群众,激励瓦岩干群协力同心、砥砺前行。

  驻村以来,瓦岩村先后创建凉山州乡村振兴示范村、凉山州移风易俗示范村、凉山州关爱儿童示范岗、凉山州村文化室效能提升示范点。如今的瓦岩村,产业升级了,设施改善了,环境更美了。

  沙马石古也先后荣获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凉山州关爱儿童示范标兵、凉山好人等称号。

  彝族刺绣色彩浓烈,技法粗犷,在我国各民族刺绣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当彝绣传统工艺引入现代设计,融入现代生活,无数绣娘便用一针一线绣出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四川越西:她们让乡村旧貌换BB电子 BB电子的游戏新颜(图3)

  斯都马麻是越西县彝族刺绣绣娘的优秀代表。在非遗扶贫就业创业孵化园,斯都马麻在绣片上熟练地飞针引线,脸上漾出恬淡的笑容。

  “我喜欢绣,小时候就喜欢,自己偷偷练。”回想小时候,斯都马麻说,幼年时因家庭贫困,小学二年级就辍学回家务农,稍大一点跟着亲戚朋友外出打工补贴家用,结婚生子后又回到村里务农。直到2019年易地扶贫搬迁,她家从山上搬到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生活自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爱人在外工作,孩子们都在县城上学。最高兴还是斯都马麻,因为在这里,她邂逅了一生挚爱的彝绣事业。

  2020年,斯都马麻加入州县妇联组织的城北感恩社区绣娘团队。她聪敏好学,还有一股子钻劲,在彝绣培训班,她学得又快又好。随后开始接县妇联的袜子、围巾等订单,当年就有一笔可观的收入。斯都马麻非常珍惜和享受这份家门口的工作,每次培训她都主动参加,每个订单她都认真对待,一针一线力求完美、不留瑕疵。

  凭借精湛的绣工和诚信的品质,她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多了。于是她开始带动身边的彝族姐妹一起干,只要想学,她就肯教,倾囊相授、毫无保留。目前,斯都马麻正在刻苦钻研,努力改良彝族精美的传统图案,使彝绣产品更加日常、更加时尚,不断推出服装、服饰、箱包等产品亮相。

  “在党和政府的不断关心下,我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现在选择妇女灵活居家就业的彝绣,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我爱彝绣”斯都马麻说,她干劲十足,要继续做好彝族刺绣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带动更多的妇女姐妹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凭借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斯都马麻荣获2021年“三八红旗手”和凉山州首届“十佳明星绣娘”(金针绣娘)称誉,获得2022年四川省“最美母亲”称誉。

  2002年,苏丹成为了越西县板桥乡中心小学的一名乡村教师。自那时起,她就把满腔的深情和青春投入了充满希望的教育事业。2012年,苏丹转为幼儿教师,在越西县幼儿园期间以严于律己和敬业奉献深受家长和同事好评。2015年成为依洛地坝镇则且村驻村。

四川越西:她们让乡村旧貌换BB电子 BB电子的游戏新颜(图4)

  驻村以来,她以村为家,与全村两委班子密切配合,共同把三年时光在村里洒下的汗水和泪水转化为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她从“幼教点”入手,用自己的专业带动村幼辅导员,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踏破县、州国家电网的门槛,提前实施全村电网改扩建工程;积极协调对接相关部门,修建了“云端上的篮球场”……

  修建篮球场并不是一帆风顺,当时村里的篮球场地迟迟不能落地,因为有一户村民不同意拿出自家的五分土地。苏丹背上干粮又一次在雨后踏上劝说的路途,重重地摔了一个跟头。看着眼前满身污泥的,这位村民终于感动了,同意拿出土地。但也是这一摔,苏丹回家后觉得身体不对劲,去医院才知道已经流产了。想到村里的孩子们即将开心地在“云端上的篮球场”快乐玩耍,苏丹释怀了,几天后重拾心情回到村里继续奋战脱贫攻坚。

  2017年,苏丹从脱贫前线回到旌阳幼儿园园长岗位上后,她带领团队拼搏奉献、力争一流,2022年幼儿园被评为“凉山州示范性幼儿园”。2022年11月,“越西县苏丹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启动仪式举行,标志着苏丹踏上了发挥幼教名师团队辐射带动作用,助推越西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她本人被评为2022年度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19年凉山州优秀教育工作者,2018年全国最美家庭。

  海秀花是越西县唯一的一位女性乡镇党委书记。去年,她荣获2022年度凉山州“移风易俗先进典型”。这是一位对工作充满热情和活力的年轻女干部,凭借着强烈的责任心和细致的规划设计,将梅花镇的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BB电子 BB电的app

  在移风易俗中,梅花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红白理事会、巾帼宣传队的力量,以党建月会、群众知情大会、火塘夜会、流动课堂等为载体,采取发传单、集中讲、分散讲、入户讲、田间地头讲的方式,深刻揭露高价彩礼、炫富比阔、铺张浪费的危害性,倡导文明节俭的丧葬新风,逐渐形成厚养薄葬、丧事简办、喜事新办的好风气。

四川越西:她们让乡村旧貌换BB电子 BB电子的游戏新颜(图5)

  在关爱儿童中,梅花镇建立“家庭、学校、社会、镇村组”四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帮扶工作机制,创建“快乐星期天”留守儿童之家。

  在打造美丽村居中,开创“支部+垃圾超市”治理人居环境、巾帼“八看八整理”、保洁员“网格三包”、群众“门前三包”等模式,大力倡导“捡垃圾、我光荣、家美丽、村和谐”,定期评选人居环境“瓦吉瓦”“措诺瓦”“阿瓦”家庭,村容从随处可见烟头、塑料袋的脏乱场景转变为村道干干净净、垃圾不见踪影的美丽彝家新村。

  成绩的取得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辛酸和艰辛。万事开头难,刚到镇上时,海秀花也感到困难重重,一些工作并不被村民认可。

  “老百姓的事无小事”。这是海秀花最常说的一句话,她说:“只要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其他的一些都值了。”正是这样时刻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群众们看到了海秀花要为百姓做实事、解难题的真诚,最终都跟着她一起建设乡村,树新风,促振兴。

  莫色小兰是大凉山的一名普通教师,也是一名脱贫攻坚驻村干部。出身贫寒的她,曾多次濒临辍学,学校和社会爱心人士伸出援手,用爱托起了她的求学梦、大学梦,同时也在她的内心深处种下一颗爱的种子。

  大学毕业后,莫色小兰响应国家号召,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期满本有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但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做一名人民教师。她说,“家乡养育了我,我想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力”。

  工作后,她目睹许多孩子因为家庭贫困学习之路举步维艰,心中萌生了爱心助学的念头。为了了解孩子真实生活状况,她深入每一个家庭进行家访,自费乘车前往偏远的彝乡山寨,往返50公里以内的村寨她骑电动车前往,共骑坏了3辆电动车。

四川越西:她们让乡村旧貌换BB电子 BB电子的游戏新颜(图6)

  BB电子 BB电的app

  十年来,她自己贴钱贴物,救助贫困学子达2700余人次,组建“爱心助学团队”累计争取社会爱心资金1730959元,“一对一”固定资助355名贫困学生,为贫困孩子捐赠近16万元的书包、衣物。2018年,莫色小兰还积极参加为期2年的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她和工作队员围绕“户三有”和“村七有”补短板、强弱项,所帮扶村顺利通过了脱贫验收,近90名幼儿进入“一村一幼”教学点接受学前教育,140户贫困户住进宽敞明亮的安全住房,480户农户有了安全饮用水。

  莫色小兰用对家乡的质朴爱心,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扶贫之路,为助力乡村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她先后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四川青年五四奖章”、“凉山好人”“四川好人榜”等荣誉。

  2020年2月2日,正值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越西县红十字会接待了一位特殊访客。她叫周清玉,是越城镇城西村的一位普通居民,她通过县红十字会为武汉疫区捐款2万元;2月5日,她再次来到县红十字会,又为越西疫情防控工作捐款3万元。

四川越西:她们让乡村旧貌换BB电子 BB电子的游戏新颜(图7)

  2021年2月,这个熟悉的身影又出现在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这次她是作为一名社区志愿者,为社区留守儿童做志愿服务,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听孩子们说心里话,陪孩子们读书和背诵古诗等。

  城北感恩社区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越西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421户6660人搬进了这个社区。入住后,老百姓的住房条件及生活质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许多父母为了让日子过得更好,外出打工。周清玉说“我是看到这个社区的招募志愿公告来的,我想着一天你再忙,抽出点时间来陪一下这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

  她一直都有一颗志愿服务的心,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哪家条件不好,或者需要帮忙,她总是送些东西或去帮忙。其实50岁的周清玉,家庭并不宽裕,她和丈夫苦心经营着一家卤肉店,但她还是经常放下手中的活计,来到社区为孩子们做服务、献爱心。社区干部曾问她:“你到我们这来志愿服务生意咋办呀?”她回答:“没关系,少挣点钱没啥的。”她用爱心善举,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着社会大爱和正能量,带动更多的人让爱心之花开遍越西,让暖心之事长留嶲水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