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海洋大国。广东是海洋大省,拥有全国最长的大陆海岸线,以及分布在广阔海域上的1963个岛屿。今年以来,广东各地开辟出一条又一条向海图强、依海而兴的“航线”,共同鼓起落实海洋强省战略的“风帆”,为广东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增添“蓝色动力”。
为了深入展现新时代“海上新广东”故事,更好地强信心、稳预期、促发展,10月30日至11月5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南方新闻网承办的“向海图强看广东”大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将联合100多名中央和省市重点网络媒体记者以及相关海洋经济领域专家学者、知名网络达人、自媒体创作者等,分东、西、中三条线个沿海城市。
纵观历史,向海则兴,闭海则弱。地处“黄金内湾”的东莞,近年来,持续发展海洋经济,向海图强,不竭的“蓝色动力”助其走向世界,演绎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全新实践。
南海之滨,珠江东岸,1978年7月,东莞迎来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揭开面纱,至此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迅速发展成闻名全球的“世界工厂”,创造了“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外贸奇迹。上世纪90年代,强大的制造业呼唤着东莞拥有一个自己的港口。
2000年初,东莞市委委员提出,将虎门港、松山湖分别作为制造业名城的物流基地和研发基地进行同步建设。2002年盛夏,承担“大物流托起大产业使命”的虎门港开发区有限公司(东莞港务集团前身)正式成立。从此,满载着东莞人港口梦想的航船在伶仃洋畔,扬帆启航。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东莞港已累计开通100多条内外贸易航线万标箱,东莞保税物流中心进出货值连续三年全国第一,构建“海港+空港+商贸港”的三港合一产业布局。
立足东莞“双万”新起点,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东莞港务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表示,东莞港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生逢其时的荣誉感、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勇力潮头,坚定远航。
在位于东莞松山湖的小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内,记者看到无人船核心部件、无人船平台、水下机器人部件、无人船行业解决方案以及无人系统共性技术等令人咋舌的全国领先技术,作为东莞市制造业的缩影,小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彰显着东莞企业稳扎稳打,昂首向前的蓬勃朝气。
今年以来,全市增资扩产项目加速落地,重大项目投资快速推进,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向高质量发展。
在塘厦,龙背岭优质产业空间项目现场机器轰鸣,项目建成后作为塘厦镇西北部重点产业发展片区。在常平镇,总投资达到105亿元的35个产业类项目集中动工,将为该镇加快产业立新柱提供强劲动能。石龙则与香港寰科公司签约,引入总投资30亿元的首个绿色新材料类项目,弥补石龙在新材料领域科技创新的短板……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助推器”,重大项目投资的稳定增长,体现出东莞经济的韧性。数据显示,2023年1月-9月,全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926.16亿元,完成年度投资任务的71.2%。全市今年新开工重大项目160个,建成投产重大项目79个。
东莞坚持以制造业当家,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把增资扩产作为抓工业投资、抓工业项目的重要抓手,通过成立市、镇两套专班,上下联动、加大力度推进制造业企业增资扩产。
数据显示,2023年1-9月累计推动计划投资额1亿元以上增资扩产项目东莞129宗,计划投资额660.1亿元,吹响经济加快冲刺的“冲锋号”,为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走进位于麻涌的广东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记者看到船坞中一派繁忙。该公司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上持续发力,交付满足AMSA最新规范的4500平方米牲畜运输船7艘,填补国内建造技术空白;交付自然资源部新一代综合地质调查船,填补国内小吨位大钻深海洋地质科考船的空白……
据悉,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经营船队综合运力1.11亿载重吨/1372艘,排名世界第一。其中,集装箱船队规模居世界前列;干散货船队运力,油、气船队运力,杂货特种船队,均居世界第一……带着国际领先的水平,国内首台自主研发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在这里启航。针对中国南方海洋环境存在高温、高湿、高盐雾及台风多发等情况,兆瓦级波浪能发电装置的建成,相当于为远海岛礁增加了一个大型“移动充电宝”。
紧跟着国家绿色发展节能降碳战略,中远海运超大型液货船VLGC双燃料改装项目横空出世。其中,“双子”轮与“水瓶”轮采用LPG作为船用燃料,能够有效节省燃料,避免碳排放超标,是实现零碳排放的必要和补充步骤,同时提高船舶的运营效率。VLGC系列双燃料改装项目是目前以节能环保为主题的热门改造项目,是广东中远海运重工在开拓双燃料改造领域,推动绿色化修船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
广东中远海运重工蓬勃发展的势头,是东莞向海图强、领先世界一流水平的一个缩影。
在国际领航方面,东莞港也破壁而出。据东莞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景超介绍:“东莞港目前已达成全球首个真正意义海空联运直达模式,即突破跨关境前置安检,突破指定海关监管方案,突破香港港站内地收货,创新设计海空兼容兼具。”
向海图强的意识,开放包容基因,激励着东莞人逐浪前行,扬帆世界。40多年来,东莞从一个普通的农业县变身为“国际制造名城”,成长为全国第十五个“双万”城市、全国超大城市,长期占据新一线城市榜单。
今天的东莞,立足“一带一港三区”的海洋空间发展格局,大力发展东莞港、滨海湾新区、水乡功能区、虎门港综合保税区,形成了一条蕴含自身特色的蓝色产业带。BB电子 BB电的appBB电子 BB电的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