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电子高埗“三堂经济” 用饭堂引港商办厂 践行敢为人先精神

  新闻资讯     |      2024-01-12 01:28

  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作为国内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曾孕育出一种利用祠堂、饭堂、会堂等场所作为厂房,吸引外来资本投资办厂,被称为“三堂经济”的特殊发展模式。而在高埗镇的下江城村,也曾兴起过这种办厂模式,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了解一下。

  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旧高埗大桥的建成通车,毗邻东莞市区的高埗镇,吸引了不少港商、台商来投资办厂。1985年,祖籍高埗镇下江城村的港商赵振华回到家乡,将村内的饭堂改建成了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下江城手袋厂”。

  当年,下江城手袋厂的注册资本约为30万,技工师傅和生产设备均由香港进口。据赵振华的哥哥赵柱标回忆,手袋厂的员工都是从本地招入的,当时杂工45元/月、技术工60元/月的“优厚”工资,还曾让很多人想法设法进厂工作。

  由于成本低、利润高,在1988年至1995年间,下江城手袋厂迎来了迅猛发展,工厂人数一度由最初的20人增至200人,产量更是翻了10倍。历经20载的发展,下江城手袋厂于2005年初搬到了村内新建的厂房,并于2010年转型为民营个体户企业。

  如今,为恢复原有用途,下江城村饭堂已经进行了重新装修,仅剩下门前的两根石柱和部分旧墙体,还能依稀让人看到当年的时代风貌。但尽管如此,它所记载那段“三堂经济”历史,依然是东莞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要历史见证,承载着东莞人民“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据了解,为进一步发挥“三堂经济”实物资料在宣传推广东莞改革开放先行地城市特色、增强东莞人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即日起我市面向各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市民征集相关实物和资料。征集时间截止到4月15日。征集内容包括档案文书、实物遗存、企业资料。征集方式包括无偿捐赠、借用与代管、复制。联系电话 、。 (张志伟 袁博儒)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BB电子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