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电子全国首家“三来一补”厂拆除 镇政府劝缓拆

  新闻资讯     |      2024-02-08 23:21

  BB电子昨日,虎门镇解放路7号,太平手袋厂部分厂房正在拆除中。过不了多久,这个被广泛誉为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工厂的厂址上,将会建起一座高楼。

  昨日下午,记者闻讯赶到虎门镇解放路7号时,看见的是一座灰色且老旧的5层建筑,底层大约有6间商铺,不过这些店铺的卷闸门是紧闭着的。

  知情人告诉记者,这里正是“太平手袋厂”旧址。记者在这栋建筑的墙面上,极力想找出该厂的一些标志或厂名未果。记者在解放路走访得知,正在被拆除的房子是解放路7号后面的几栋厂房,包括当年太平手袋厂的附属厂房,也有附近太平木器厂的大部分厂房。

  根据知情人提供的线索,记者从太平木器厂正门进入后,发现一个面积近20000平方米的拆迁工地,数十名拆迁工人和挖掘机正在工地上忙碌着,大部分被拆迁的房子已经夷为平地,弯曲的钢筋、混凝土废渣融合在一起,而在解放路7号后面,有一栋7层建筑被拆除了一半,全部窗户已经被拆除,不过主体结构尚保留完好。据悉,这栋被拆了一半的建筑,正是太平手袋厂的附属厂房。

  记者进拆迁工地后不到5分钟,很快就被几名拆迁工人围住。记者表明身份以及采访意图后,拆迁工人表示这里不欢迎采访,并称“这是老板特别交代过的事情。”当问及老板是谁和他们所属的企业名称时,工人们不再作答,并把记者推出工地大门,迅速将铁门上锁。

  虎门镇宣传办负责人表示,为修镇志,这几年镇政府一直在寻找当年太平手袋厂的有关人员,前段时间他们得到消息称太平手袋厂所在地被市国土部门拍卖,拍到这块地皮的开发商将在此建造商品房出售。关于太平手袋厂到底该不该保护起来,虎门镇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镇政府得知拆迁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就找到开发商,劝告他们暂缓拆除,但没有强行阻止,因为太平手袋厂原属东莞二轻局直管,虎门镇不便插手处理。昨日,东莞市二轻工业集团公司(前身二轻局)办公室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虽然该厂所在地块原归二轻集团公司所有,但目前已由国土部门拍卖出去了,要不要进行遗址保护,不是集团公司说了算。

  虎门镇有关人士表示,太平手袋厂“全国第一”还没有得到国家权威机构的认定,如果今后国家商务部等权威机构认定太平手袋厂确实是第一家,虎门镇政府就可以考虑建一个展览馆。

  所谓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是指由外商提供原料、技术、设备,由中国大陆企业按照外商要求的规格、质量和款式,进行加工、装配成产品交给外商,并收取加工劳务费的合作方式。

  昨日傍晚,应记者之约,专门赶过来接受采访的太平手袋厂第三任厂长唐志平(1983年—1991年任厂长),谈起太平手袋厂的发展历史仍唏嘘不已,“港商选择我们既是幸运更冒了风险”。

  据唐志平介绍,1978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广东省委率先做出发展来料加工的决定。东莞县委和县政府抓住这一机遇,开始了引进外资振兴地方经济的工作。

  8月30日,东莞县二轻局和香港信孚手袋制品公司签下了东莞第一宗来料加工企业合作合同。合同规定:港方负责进口设备、原材料及产品外销,东莞二轻局则提供厂房和劳动力。9月15日,全国第一家对外来料加工厂——由原来的虎门太平竹器社改办而成的东莞太平手袋厂正式开工。该厂第一年就获得加工费100万元,为国家赚取外汇60多万港元。

  唐志平说,当年8月初,一位名叫张子弥的原籍上海的香港人和他们取得联系,张子弥当时的身份是香港信孚手袋制品公司的老板,他想在内地找一个厂家帮忙加工手袋。“张先生联系到我们是费了一番周折的。首先,他通过华润公司找到省轻工,再通过省轻工找到我们。说实话,当时搞这些东西,心里还是有些害怕,毕竟刚从那个年月过来,搞这个事情是冒了很大风险的。”

  “张先生找到我们的时候,我们还都是服装厂的。他问我们能不能做手袋,我们答应了下来。张先生就拿来一个手袋让我们‘复制’,我至今清楚地记得,他拿来的那个样板袋是黑色人造革的。”

  “就一个袋,没有任何图纸和说明,我们熬了一个通宵,到天亮的时候,手袋做好了。张先生看后很高兴,就决定和我们合作了。事实上,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找了好几家单位合作,但是都不理想,所以我们还是比较幸运的,从一开始就打动了他。”“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种合作,应该是双赢的。因为张先生在没和我们合作以前,香港的生意情况已经很糟糕了。”

  唐志平说,他们当时没有生产车间,就在竹器厂二楼租了一个地方,面积才100多平方米。

  “刚开始工人只有40个,一年以后我们就达到了六七百人,全部是虎门本地人。那时主要是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唐志平表示,那时实行的是记件工资,多劳多得,一下子就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首先大家对这种分配方式有一种陌生而新奇的看法,那时(1983年)其他地方还是‘大锅饭’,像我没进手袋厂之前的工资才28元,而到了这里一个月就可以挣到100多元。”这种高工资让很多人提着礼物找到刚当上厂长的唐志平,想走后门进厂。其实说到底,还是手袋厂的待遇好,薪水吸引人。”

  “他们当时每个月生产1000多打手袋,一个月的加工费就有大约20万港币,原来的办公场地已经远远不足,很快就吞并了竹器厂,建起了新的办公楼和多栋职工宿舍。”太平手袋厂的巨大业绩很快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据悉,太平手袋厂办公楼落成的时候,省轻工的领导都来了。“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来我们厂里参观,省轻工的会议都安排在我们这里召开。”

  太平手袋厂在鼎盛时期,有三部汽车,其中车牌为“S93369”的面包车据称是中国第一部赠送汽车。另外据称中国第一家保税仓也是张子弥先生建议有关部门兴建的。到1991年,太平手袋厂的有形资产就已经达上千万元之多。1991年,唐志平从厂长的位子上下来,就到他乡做生意。之后又陆续有一批骨干离厂,太平手袋厂的经营也就日现乏力。在1993到1994年间,太平手袋厂令人吃惊地走向衰落了。1996年正式关闭。

  “如果在太平手袋厂那里建个博物馆不错,但是如果在旧厂址继续搞生产就不合时宜了。”昨日,记者电话采访了原政协主席袁李松。他表示太平手袋厂位于太平的中心区,他也曾去过多次。他认为,该厂作为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家进料加工企业很有纪念意义,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环保的要求,太平手袋厂的旧厂址已不合时宜了,可以把它搬走。但是如果在旧厂址,建立一个纪念性的博物馆,将厂里的杂物搬出来处理好,让子孙后代纪念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莞市首届特约研究员林江表示,太平手袋厂虽然是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拆、不能动,因为企业的选址是逐利的,它可以建在虎门,也可以建在其它地方。“关键是看它有没有可以发掘的精神内涵。”林江表示,市民关于在原址建立“三来一补”博物馆的想法不错,如果太平手袋厂有值得人纪念的故事,有值得发掘传扬的创业精神等价值,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