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村城:流水线上的青春

  新闻资讯     |      2024-02-19 16:43

  改革开放,风起云涌;南下热潮,绵延至今。自1978年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落户东莞虎门以来,敢为人先的东莞,迅速开启工业化步伐,从农业县城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制造业之都。于是,无数张稚嫩青涩的脸庞,收拾起简单的行囊,怀揣着最初的梦想,从五湖四海,奔赴而来。

  对于打工生活,我或许比其他人更有感触。我出生在粤北的小山村,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村里就有许多人前往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打工,我的家人也随着这股时代浪潮赶到深圳、东莞等地打工。那时我才上小学,经常听到村里的人说,只要拿到初中毕业证,就很容易进厂找到一份收入还不错的工作。于是我总在憧憬着能早点初中毕业,拿到文凭后去外面闯荡。然而,一次暑期打工体验让我深知,流水线的工作并不是那么好做,还是多读几年书吧!

  若干年之后,我成为一名摄影记者,对于制造业工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每次去工厂采访,看着流水线上的工人,仿佛就看到了我同村的哥哥姐姐们的身影。他们将青春奉献在流水线上,在生产车间里挥洒着汗水与艰辛。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是经济发展大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003年起,我开始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他们。在制造业之都的东莞,早期的工厂大都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工人们密密麻麻地忙碌在流水线上,一刻不停地应付着滚动输出的产品,周而复始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机器的轰鸣声在厂房里回荡,工人的汗水在流水线上流淌……

  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智能机器人不断被应用到现代工厂里,流水线上不再是人员密集,一整条生产线可能只有很少的几名工人。他们操控着智能机器,管理着生产线上的每一个细节。工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早期的工人可能只是生产线上的一枚螺丝钉,现在的工人已然成为“蓝领精英”。

  每一位外来务工人员,都有一个属于他/她的故事;数百万个外来务工人员,便是数百万个故事。20年来,我走访了数百家工厂, 在生产车间、流水线上、员工宿舍……拍下了数以万计的照片。我力图用最平凡的视角,记录下在“世界工厂”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最真实的工作生活图景,记录下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记录他们,既是我的职责所在,亦是情怀使然——因为记录他们,就是记录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