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电子“三堂经济”带动区域发展

  新闻资讯     |      2024-04-04 22:22

  改革开放初期,在毗邻港澳的众多珠三角农村地区,任何一个可以摆放机器的地方,都可以“立地”变成工厂,俗称“三堂经济”。具体来说,即利用祠堂、饭堂、会堂甚至是影剧院、旧教学楼、旧厂房等场所作为企业的厂房或办公用地,承接“来料加工”的经济发展模式。“三堂经济”的出现,让东莞这一“世界工厂”已具雏形。

  随着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落成,东莞其他镇区也陆续吸引大批港商。莞籍港商赵振华,因看好内地丰富廉价的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想回家乡投资兴建手袋厂。与虎门不同,因高埠当地缺少厂房,江城村饭堂便成为企业厂房和办公用地。

  “饭堂大门一开,机器一摆,江城村饭堂摇身一变成为工厂,且这工厂一用就接近30年”,村民对记者回忆道。下江城手袋厂产品主要卖向美国,最辉煌时职工多达200人,产量翻了10倍。後手袋厂搬离饭堂,BB电子更名为“雅荣手袋厂”,至今依然生意兴隆。

  东莞黄江镇鸡啼岗村,也迎来了香港友联毛织厂投资创办“鸡啼岗毛织二厂”。厂房设在祠堂以及祠堂两旁,主要加工毛衣、织片,产品远销日本和美国。然而,与太平手袋厂一样,毛织厂也因不适应转型升级的时势而日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