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全国“第二年轻”的城市超2亿人在此工作过BB电子

  新闻资讯     |      2024-07-26 20:31

  海明威曾在书中说:“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会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46年以来,有超2亿人在东莞工作过,他们有的留下,有的离开。

  日前,原创音乐剧《东莞东》在广州巡演,获得了热烈反响。《东莞东》的主人公王雪英,一个一无所有的乡村姑娘,上世纪90年代来到东莞,与朋友们一起打拼,从此与这座城市结下不解之缘。这部音乐剧聚焦的,正是这46年里的2亿人。

  46年来,东莞从香飘四季的农业县跃升为GDP破万亿、人口破千万的“双万”城市,城市跃进的背后,依托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这些个体像是历史洪流里的一朵朵小浪花,连缀在一起,便汇聚成澎湃的巨浪。

  《东莞东》主人公王雪英的塑造与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三来一补”的历史息息相关。1978年8月,东莞引进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开启了近30年密集型加工产业的蓬勃发展。

  1989年,33岁的胡华喜从江西九江来到东莞,作为太平手袋厂第一批农民工领队,他见证了这家企业的发展。

  彼时的东莞,生产总值以两位数增速狂飙突进,工厂里人头攒动,处处显得生机勃勃,“世界工厂”就此起步。几十年间,林立的厂房代替了稻田和香蕉林,无数产品从这里流向世界各地。

  东莞对于劳动力的大量需求,掀起了1990—2000年间的南下民工潮,无数年轻人从大江南北出发,来到东莞开始自己的打工之旅,个体的命运和城市的命运一同在这个时间点进行着蜕变。

  2001年,罗君离开湖南常德家乡,跟随南下民工潮到东莞务工。那一年,在东莞的650多万常住人口中,有不少是从湖南省南下的“打工人”。经老乡介绍,罗君成功进入高埗一家塑胶厂当上了流水线工人。

  同样作为南下打工大军中的一员,日后成为诗人的郑小琼在《东莞》一诗中写道:“外乡人将悲伤与希望嵌入它的躯体/它混乱而嘈杂,糙肉般充满活力/漫长而温热的黑夜,繁华而冷漠的白昼/它的大街遍布各种形状的梦想。”

  随着“三来一补”模式在东莞铺开,东莞经济快速发展充分利用了低劳动力成本、大规模外来年轻劳动力的人口红利,成就了“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世界工厂”。统计数据显示,1996年至2002年,东莞连续7年出口总值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

  七普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口密度是147人/平方公里,而东莞的常住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4255人,在全国城市中仅次于深圳,排在第二,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29倍。

  然而“人口红利”并非永恒,单纯的生产要素驱动经济增长也有弊端,东莞也加快寻求转型升级新路径。2008年金融危机后,东莞通过“腾笼换鸟”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降低对外依存度,提升制造业产品附加值。

  从最早以劳动密集性为主的“三来一补”,到机械加工规模化的“机器换人”,到如今以技术创新驱动的智能制造。伴随着经济腾飞,东莞的产业结构获得了快速的升级换代,产业发展背后的工人群体也实现进阶。

  2024年,在东莞扎根了20多年的罗君依然每天在工厂车间里忙碌着。但现在她是一家老牌服装厂的技术主管,北京冬奥会一件几百道工序的运动外套在她的手中从订单图片变成了服饰产品,从出纸样、画图纸到设计、制作等全流程负责。从一线普工到技术主管,罗君的蜕变成长是数百万产业工人在东莞的线

  2017年,潮汕农村出身的廖润彬毕业后,进入东莞的吉奥机电从事数控刀具相关工作,并很快成为一名技能培训师。今年28岁的他已拥有数控车高级技师资格,成为公司技术总监,并入选 2023年东莞首批“东莞技能领军人才”。

这座全国“第二年轻”的城市超2亿人在此工作过BB电子(图1)

  在东莞松山湖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香港青年谢智衡正在对最新研发的骨科手术机器人进行测试。得益于东莞完备的产业链,不到一年,他所研发的产品已更新了三代。

  为了吸引更多人来东莞工作、创业、圆梦,今年6月1日,《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实施。此次户籍制度改革的最大亮点,是对现行稳定居住就业入户、毕业生入户和在职人才入户的年龄限制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尤其是大幅降低了现行稳定居住就业入户条件中居住证和社保的年限要求。BB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