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电子8月1日,“同心同行 逐梦湾区”2024东莞滨海湾新区台港澳大学生研学夏令营启动,40名港澳台大学生齐聚东莞滨海湾,开启为期六天五晚的研学之旅,共同探索东莞和滨海湾科创智造、创新创业、历史传统、潮流文旅的独特魅力,
本次活动由市委统战部、市台港澳事务局指导,东莞滨海湾新区管委会主办,并得到了东莞市内地港人联谊会、侨港菁英荟青年发展总会、市台商协会松山湖分会、滨海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松山湖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滨海湾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萧爱莲,市委统战部台港澳工作科科长孔对怀,市台港澳事务局莞台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宁小娜,市内地港人联谊会、侨港菁英会青年发展总会、市台商协会松山湖分会、滨海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松山湖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开营仪式。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重大国家战略。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这片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正在焕发勃勃生机。
位于“黄金内湾”几何中心的东莞滨海湾新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也是大湾区中最“年轻”的平台,承载着代表东莞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使命。
作为年轻的新城,滨海湾具有创新的基因,更充满了蓬勃发展的活力。从省级高新区到省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滨海湾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对港合作、参与推进“黄金内湾”一体化;龙头企业带动新兴产业布局,创新的要素加速流动集聚。
萧爱莲在致辞中表示,滨海湾区位交通优势突出、特色产业基础雄厚、生态人居环境品质高。滨海湾新区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级莞港合作平台,滨海湾国际开放创新创业社区和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已有近150家台港澳侨企业、200位台港澳青年进驻,全力打造台港澳人才创新创业家园。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让更多的台港澳青年深入了解东莞多元融合的潮流魅力、滨海湾的产业发展成果和创新创业环境,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前来发展。
本活动旨在深化东莞与台港澳三地文化交流,搭建三地青年沟通互联的桥梁,进一步展现滨海湾新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的发展空间与机遇,切实增强台港澳青年参与大湾区建设的坚定信心,把握湾区发展建设新机遇,在滨海湾新区追梦、筑梦、圆梦。
孔对怀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与台港澳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文化交流往来密切。东莞将为全力台港澳青年人才落户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和服务,希望各位青年未来能充当东莞对外传播的友好使者,也将东莞作为发展的首选地,在这里创新创业、发展扎根。
宁小娜表示,滨海湾是东莞举全市之力建设的新区,与各位台港澳青年一样“年轻”又充满无限可能。希望大家在本次活动中能积极拥抱滨海湾、拥抱挑战、拥抱友谊,深入感受东莞的发展、锻炼个人能力,有所收获与成长。
会上,滨海湾经济科技金融局相关人员还详细介绍了滨海湾扶持台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政策,包括启动资金与场地支持,培训成长立项支持,载体、活动、参展等发展支持,金融支持以及工作、生活、教育支持等,全方位助力台港澳青年进“湾”来创业就业。
本次研学活动六天五晚行程涉及滨海湾片区、松山湖高新区、中心城区等镇街园区,具有丰富性、体验感强、获得感强等亮点。
学员们将走进OPPO、vivo等龙头企业,中国散裂中子源,感受东莞作为“手机之城”、“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名城的魅力;近距离探寻古炮台遗址、海战博物馆、太平手袋厂、东莞展览馆等,触摸东莞从近代史开篇地到制造强市的发展脉搏;沉浸式体验划龙舟、吃龙船饭,海边骑行、露营、听音乐会,感受东莞传统文化与滨海休闲生活的乐趣。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研学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参观体验,还设计了创业计划这一环节,进一步丰富研学活动的内涵,鼓励学员们围绕东莞、滨海湾的城市发展、工业制造、科技创新、潮流文化等方面思考创新创业的可能性,更好地吸引三地青年来莞创业。
在接下来的旅程中,每个小组将配备1名创业指导老师随团进行专项指导。 学员们将带着“我眼中的东莞”这一问题出发,在导师的指导、小组成员通力合作下,充分展开“头脑风暴”,发挥创造力、想象力、执行力完成一份“创业计划”,在最后一天进行同台竞赛比拼。
台湾学生代表苏炜淇表示,这是她第一次来到东莞,非常期待在这次活动中能更加深入了解祖国大陆的发展,近距离体验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以同根同源的文化为桥梁结交更多港澳朋友,拓宽视野、收获友谊。
“在全球化趋势下,我们不同地区的青年人更需要加强交流,以广阔的眼界和思维去应对世界变化大势,在祖国和大湾区的发展中发挥自己的价值。”来自香港大学的博士张璐深耕生物医学、中医药领域,她期待通过这次活动能够获得关于创业的灵感与指导,进一步了解大湾区生物医药、AI、智能终端等产业的发展情况,有志于在“智能技术+中医药”这片新蓝海进行项目创新创业,为中医药的发展突破助力。
“这次的活动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还能促进不同地区青年的相互理解。”澳门学生代表郭嘉贤表示,通过这种跨地区的交流,我们可以共同分享知识、交流经验、促进学术和文化交流,能够建立起长久的友谊,共同为未来的合作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