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电子背着大号卡通纹塑胶行李袋的女孩,被无数双臂膀和蛇皮袋子簇拥着走下了车厢,她瞪大了双眼,嘴角颤抖着上扬,双手攥紧了口袋边缘,像是下定了决心,然后奋力走入了身前这片陌生的土地。
夏天,傍晚的广州火车站上空,映出了一片浅绯色的云海,先是晴空燃火,顷刻间又转入墨色,这一幕世纪晚霞,宛如一个舞台的开场。
改革开放,珠三角发展走上快车道,广东成了实至名归的“南大门”,每年有无数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外贸商人,经由这里踏入中国腹地。
广州火车站,是四川人秦川南下广东的第一站,也是无数异乡客打拼的起点。如今他为另一座“火车站”而来。
面朝广州站向东南走约500米,一座小楼挂上了“东莞东”的火车站牌,这座“东莞东站”由广州友谊剧院“扮演”。
在世纪晚霞艳冠羊城时,由秦川所写的原型故事,开心麻花团队与东莞市共同编排制作的音乐剧《东莞东》,正在此地上演。自6月22日开启2024年国内巡演之旅以来,它已在广州、东莞巡演4场,未来还将在北京上映。
王雪英从乡村来到城市,从一开始进厂时迟迟上不了生产线,到最后成为把握航向的主管,她亲历了一座工厂从起步、辉煌到落败。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40多年,曾有2亿人次选择东莞东这一站下车,“平均每7个中国人就有1个与东莞有交集。”
数以亿计的人口像候鸟般朝着这片制造业的热土飞去,他们来自湖南、湖北、广西、贵州,拥有不同的面目特征、不同的方言体系,但相似的是,很多人都拿着红蓝格蛇皮袋。
时代浪潮中,人们不断从乡村奔向城市、追求美好人生——这是人类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独特机遇和挑战。
在穗莞深城际傲然驶向远方的当下,东莞东站褪色,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高铁站房,但常平镇依然记得那些曾带着忧虑与憧憬落下的重重脚步。
在秦川的记忆里,东莞东站第一次出现在他眼前,是以倾盆暴雨的形态,“整个世界就像在海底”,大雨一会儿就停了,榕树的气生根在阳光中闪闪亮。而现在,大雨没变,但他看见的更多了。
他置身于东莞的高铁车厢中,偶尔会撞入一个鲜活但“陌生”的世界。无数年轻的个体,他们的脸上少了仓促,多了从容和喜悦。
从打工之城到潮玩之都,不变的是东莞的制造业底色。这是一种向实而生的力量,做出一个手袋,就卖出一个手袋,拿下国内外的订单,靠的都是实打实的产品与质量。在这里,空谈没有市场。
也正因此,过去人们总觉得,东莞没有理想,只有生存。直到2020年,在东莞打工17年的湖北人吴桂春,留下一句“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让人惊喜地抬头重新认识了这座城市。
从入海口的泥泞之地到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GDP破万亿、人口过千万,东莞早已换了模样。异乡人在这里成了“新莞人”,小工厂蜕变为跨国集团。
东莞原冈谷电子厂员工赵林,以前从没看过音乐剧,但他说:“《东莞东》是一定要来看的。”他应工友贺全应之约而来,两人都来自内蒙古,在东莞打拼数年,如今一个在广州安了家,一个回到了呼和浩特创业。
贺全应总是激情澎湃地看向镜头:“东莞,是一个不问出身,只讲拼搏的地方。”赵林与贺全应,以及与他们相似的数亿人的工厂记忆,是改革开放46年东莞最富生机、最为深刻、最含深情的城市记忆。
金虎手袋厂的原型,是太平手袋厂,也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首家三来一补工厂,工商批文“粤字001号”。
但鲜有人知,这个把九十年代的经济拉动了一大截的贸易模板,真正的起点却在东莞。
1978年,位于东莞的太平手袋厂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此后东莞开始承接香港纺织、制鞋箱包、玩具等传统制造业;80年代末,全球投资的目光开始一次次聚焦于此;90年代初,台湾地区及日韩IT制造业大举进入,东莞逐渐形成以代加工为主的外向型经济。
都知道中国是“世界工厂”。很少有人知道,“世界工厂”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指东莞。“东莞塞车,全球缺货”,至今如此。
在东莞的工厂里,人们不问来处,不问家庭。如果没有南下东莞,王雪英也许很难走出重重深山,但在这里,她结识了胸中有沟壑、意气风发的几位工友,看到了这个世界原来不止眼前的三餐两饭。
和王雪英一样的奋斗者,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没有被快速发展的时代遗忘在边缘与尘埃里。
因为,就是这样一群“普通的”打拼者,把东莞抬到了世界的潮头。个体的命运被联结为城市的命运,折射着国家命运,也因为贸易无界,而牵系着世界各国。
几十年前,秦川从广州站下车,来到友谊剧院上演了一部作品,因此机缘到东莞做文化工作。
时光荏苒,这位来自四川的文艺工作者,已经完全沉入了东莞这座南方小城。秦川用命中注定的缘分来形容这一时刻。
当观众真正坐在剧院座席上,灯光骤暗,演员依次登场。在带着轻微呼吸气流的歌声里,精巧重工的道具在舞台上旋转,人们似乎真的能进入一个虚拟的时空。
城市与其他题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创造了一个属于公众的熟悉的空间,它的情感基于最大多数的普通人,演员的命运走向,本质上和观众并无不同。
“全世界,兴许没有第二座城市像东莞这样,深知平凡人、普通人的分量。东莞,就是这样一座懂得平凡人价值的城市,也是一座为所有人遮风挡雨的城市。”
“历史似乎从未为平凡者书写,但历史往往由无数平凡者所构成,成为我们今日所借鉴、学习的标杆。”
“当我们努力地去活着,也许会狠狠地摔倒又爬起来,或者不小心撞了南墙,捂着自己的伤口离开,但总有那么一两次,我们能看见映红的晚霞,感受江边的微风,邂逅新的美好。没有每一个个体的奋斗,不会成就东莞的故事。”
“东莞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家人扎根的地方。这里充满机遇,让每个努力的人获得应有的回报。东莞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与奋斗,每一位在这片热土上追梦的人,都值得致敬!”
时针拨转的速度越来越快,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了组成这个时代生命的一个部分。以《东莞东》为代表的作品,把一个重要的时期和特别的城市连接在一起,只为了展现一段共同的记忆。
在东莞,他们有的是改革弄潮儿,在摸爬滚打中先行先试,驱动着发展的滚滚车轮;
有的深耕文化沃土,用文学、音乐、摄影,向世界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和东莞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人口增长了近10倍,突破千万大关。现在的东莞继续满怀期待,期待更多人来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续写城市的新篇章。
来源:南风窗(记者:敬月光)、东莞发布、每日经济新闻(撰稿:肖纯),广东共青团综合整理